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朝代更迭、社會變遷。煙波浩渺的史實得以記載流傳,文字,這一載體的功勞實為功不可沒。不論是“烽火戲諸侯”的無知與荒誕,還是“諸葛亮火燒赤壁”的壯觀與凄慘,再或者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驕奢與昏庸,種種史事能得以流傳,都得益于文字這個載體的記錄。據(jù)考證,中國是世界各國中唯一有著連續(xù)信史記載的國家,幾千年輝煌的歷史和文明都被記錄于各類史書和典籍之內(nèi)。殷商時代的甲骨文、秦王朝的大小篆文、司馬遷嘔心瀝血的《史記》、歐陽修浸透在宣紙之上的《新唐書》,這些均彰顯著史官們用文字來記載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升華。
響水貢米最早記載于《新唐書.渤海傳》中
由于中國長期以來推行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皇帝是至高無上的象征,這就使得記載與皇帝相關的點滴事件成為史官們最主要的工作內(nèi)容。史官們不但要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經(jīng)濟與軍事的平衡,同時還要記錄更多鮮為人知的國與國之間,因友好而互贈的禮品,更有各附屬國國君和文武大臣向皇帝進貢的稀世珍品。這些物品雖種類不同,但能被作為貢品送進皇宮,為皇帝專享,其品質(zhì)自然是世間頂級的。
拂去歷史的塵埃,找尋時代的印記。史學家們驚訝的發(fā)現(xiàn),在唐代貢品之中,有一段關于響水米的有趣記載。而將此事記錄在冊的是后來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
據(jù)《新唐書·渤海傳》記載,唐朝武則天時,一個叫‘大祚榮’的粟末靺鞨首領,乘“營州之亂”,率靺鞨人等東進,割據(jù)北至黑水靺鞨松、黑二江下游,東瀕日本海,南以泥河今朝鮮龍興江與新羅為鄰,西接契丹今開原、鐵嶺一帶,自立為震國,脫離大唐管制。從此,大唐皇室享用響水米的特權受到震國之阻礙,這也為后來唐朝發(fā)起戰(zhàn)爭埋下了伏筆。
渤海國遺址
相傳“響水貢米立大雪之中而生,固石板之上而長,飲天然之水而活,亦被稱為石板上的大米。”公元698年,武則天劍指渤海國,稱其擁兵自重,不向大唐稱臣,恐不利大唐為由,遂進軍震國之上京龍泉府今寧安縣渤海鎮(zhèn),響水貢米種植地,實為響水貢米而戰(zhàn)。
兵戰(zhàn)七年,大祚榮大敗,公元705年,渤海國歸順唐朝。大祚榮派次子到長安現(xiàn)西安向大唐稱臣進貢,并將這素有“米中珍珠”之稱的響水米貢奉給大唐。唐中宗大喜,賜大祚榮絹、帛、錦采、彩練、粟無數(shù),金銀器皿萬件。并昭告天下,盛宴三天,文武百官不分官位等級,均賜一碗響水米,并在大殿之上命史官將此米列為貢米,需年年進貢。
由此史實來看,響水貢米是中國正史中最早載入史冊的貢米,亦可稱為世界上第一個有品牌的大米。
時隔千年,時代變遷。響水貢米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世代相傳種植,傳承至今。長期以來,憑借良好的口碑響水貢米被業(yè)界譽為“中華第一稻”。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