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師與無遮大會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2017-08-20





  作者按:近日,少林寺舉辦了首屆“無遮大會”,全球身懷絕技的高手齊聚嵩山,進行了一場被稱為“世界武林大會”的對決。這次活動讓一個并不常見的術語“無遮大會”進入了大眾的視野,或許不少人會疑惑“無遮”是什么意思?而在此前的中國佛教語境中,說到“無遮大會”,大多即聯想到玄奘大師在印度留學歸國前“一戰(zhàn)成名”的曲女城辯論大會。

  玄奘玄奘,中國最廣為人知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西游記》中“唐僧取經”故事的原型。歷史上的玄奘并非西行至天竺、取得真經后即返中土,而是在那爛陀寺等地勤學佛法十余年,更在回國前兩年(641或642年)于曲女城附近舉辦的一次辯論大會上,舌戰(zhàn)群雄,大獲全勝,贏得了“大乘天”與“解脫天”的最高稱號,后載譽歸國。可以說,玄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在異國他鄉(xiāng)求學成功、卻放棄當地禮遇厚待而毅然回國、最后在祖國取得了更偉大的成就的“海歸”留學生。
 

  玄奘留學的目的地堪稱當時的“世界頂級大學”——那爛陀寺,他選擇的主要導師是“世界著名學者”、那爛陀寺住持(校長)戒賢論師(戒賢的老師是護法論師,著名的《成唯識論》即以護法的解釋為標準,兼收其他十家注釋加以糅合編譯而成)。
 

  當玄奘在那爛陀寺學習至第八、九年的時候,有一位名為般若毱多的南印度婆羅門寫了一篇題為《破大乘論》的長文,共七百頌,宣揚正量部的教義,受到諸多小乘佛教論師的推崇。不久,就有小乘論師把這部論著獻給了當時印度最大的統(tǒng)治者戒日王,并請求國王下令大乘佛教與之論辯高下。崇文尚學的戒日王于是修書給那爛陀寺,要求住持戒賢派法師應戰(zhàn)辯論。戒賢先后問了?;?、智光、師子光、玄奘四人,但?;鄣热龓熞蝾檻]到若戰(zhàn)敗則那爛陀寺名聲掃地,故頗為猶豫。玄奘則以“若其有負,自是支那國僧,無關此事”為理由,一人應王命。
 

  玄奘并沒有直接“出戰(zhàn)”般若毱多,而是先去烏茶國訪得般若毱多所著之《破大乘論》文本,讀后有數處疑惑。玄奘不恥下問,向曾論敗于他并淪為奴的婆羅門請教,找出了《破大乘論》的錯謬要害,撰寫了一千六百頌的《制惡見論》,以代舌辯。
 

  戒日王大為欣賞《制惡見論》,特地為玄奘在曲女城舉辦了一場辯論大會來弘揚大乘佛教的義理,尤其是護法-戒賢一系的瑜伽行派唯識學說,同時破除小乘佛教與外道的各種異見。辯論大會完勝后,戒日王邀請玄奘觀摩了在距離曲女城不遠處的缽羅耶伽國大施場舉行的第六次“無遮大會”——持續(xù)了七十五日的大布施活動。
 

  這則故事出自《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簡稱《慈恩傳》)。一般來說,研究玄奘大師的生平與西行經歷的文獻資料主要有:(1)玄奘述、辯機撰文《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完成于646年;(2)冥祥著《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簡稱《行狀》),完成于664年;(3)慧立原本、彥悰撰定《慈恩傳》,完成于約688年;(4)靖邁(約600-700)著《古今譯經圖紀》(簡稱《圖紀》);(5)道宣(596-667)著《續(xù)高僧傳·玄奘傳》(簡稱《玄奘傳》);(6)劉軻著《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簡稱《塔銘》),完成于837年,匯集“三藏遺文傳記”而成。其中,最具史料價值的文獻當屬玄奘口述的《西域記》;而關于大師回國前辯論并揚名全印度一事,則以前述《慈恩傳》所敘最為詳實生動,后世的流傳亦多依此闡發(fā)甚至演義。
 

  《西域記》中關于玄奘在印度贏得大辯論一事的記載相當隱晦,只是在描述應戒日王之邀參加曲女城法會時提到:“饌食已訖,集諸異學,商確微言,抑揚至理。”其中的“饌食”指的就是法會中的僧俗大眾接受戒日王的飲食布施——吃完飯后,持不同觀點的學者聚集在一起開會研討“微言”與“至理”。用詞之謙遜以至于看不出玄奘大敗印度諸論師這一關鍵情節(jié)?!段饔蛴洝吠磉€記載了戒日王有每五年舉辦一次“無遮大會”、每一年舉辦一次“辯論法會”的定例:“五歲一設無遮大會,傾竭府庫,惠施群有,唯留兵器,不充檀舍。歲一集會諸國沙門,于三七日中,以四事供養(yǎng),莊嚴法座,廣飾義筵,令相摧論,校其優(yōu)劣,褒貶淑慝,黜陟幽明。”
 

  一般認為“無遮大會”的對應梵文是pañca-va?rs?ika(-maha),音譯“般遮(阇)于瑟”,意譯“五歲筵”,即字面意思:每五年舉行一次的集會。據《大智度論》所傳,佛滅后百年,阿育王(約前304年-前232年)始創(chuàng)“五歲筵”之風。后來的帝王或諸侯效仿之,每五年一次,以盛筵等種種供養(yǎng)布施僧俗大眾。因不分賢圣道俗與貴賤上下,平等施與、無限制、無遮止,故稱為“無遮”。會期最長可達三個月,一度盛行于印度和西域等地。梁武帝曾于公元529年10月,在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召集僧俗五萬人。日本推古天皇在公元597年11月,為了慶祝法興寺落成,舉辦了無遮大會。
 

  呂澂先生在發(fā)表于1964年的《玄奘與印度佛學》一文中指出:據《西域記》卷五,此會(女曲城法會)是一年一度專門討論佛學的集會,其年恰逢五年一度的無遮大會會期,于是兩會就合并舉行了,唐人因此稱它為“九旬(九十日,十日為一旬)大施”,也稱其第一階段為“十八日無遮大會”。也就是說,戒日王為了廣積福德,每五年舉行一次這種傳統(tǒng)的“無遮大會”來布施各派僧俗、鰥寡孤獨;而以敦促學術研究為目的、甚至宣揚或貶抑某派教義的“辯論會”則每年舉辦一次。這里的“十八日”與《西域記》中“二十一日(三七日)”有三天之差,不知這三天時間是以“吃飯”為主還是以“辯論”為主。
 

  那么,后人關于玄奘在曲女城“無遮大會”上舌戰(zhàn)群雄、名震全印度的印象從何而來?這恐怕得歸功于大弟子基(632-682)的筆法。與《西域記》的“低調”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基師在《成唯識論述記》中強調“(十八日)無遮大會”是戒日王專門為了玄奘“論戰(zhàn)”以般若毱多為代表的印度各派而開設的?;鶐煹牧硪淮碜鳌兑蛎魅胝碚撌琛芬嘤性斒觯?ldquo;大師周游西域,學滿將還。時戒日王,王五印度,為設十八日無遮大會,令大師立義。遍諸天竺,簡選賢良,皆集會所,遣外道小乘,競申論詰。大師立量,時人無敢對揚。”此后,“無遮大會”就成了玄奘打遍印度無敵手的著名歷史事件。
 

  日本的法相宗學僧藏?。?104-1180)最早對基師所述之“十八日無遮大會”產生過懷疑,他曾在《因明大疏抄》中指出這一說法與《慈恩傳》等有所出入。值得一提的是,《行狀》《玄奘傳》的敘述與《慈恩傳》大同小異,都認為戒日王先為玄奘在曲女城開辦了辯論會,獲勝后邀請玄奘至缽羅耶伽國大施場觀摩“無遮大會”。
 

  《圖紀》提供了另一種略有不同的版本:戒日王并沒有專門為玄奘召開辯論大會,而是趁著每五年舉行一次的“無遮大會”召集群賢,讓玄奘以所著《制惡見論》和《會宗論》立論,歷時十八日無人能破?!稌谡摗罚蛔鳌稌姓摗?,現已不存,據《慈恩傳》所載:“(玄奘)法師為和會二宗(中觀與瑜伽行),言不相違背,乃著《會宗論》三千頌。論成,呈戒賢及大眾,無不稱善,并共宣行。”玄奘造論融合中觀派與瑜伽行派的這一說法頗耐尋味,讓人想到八世紀的那爛陀寺學者寂護論師及其弟子蓮花戒在西藏弘傳之“瑜伽行中觀派”。
 

  雖然以“吃飯”為主的“無遮大會”和以“論道”為主的“辯論法會”是兩種不同的集會,但在玄奘參加的當年,兩會都于曲女城附近舉行,且會期相近或部分重合。不管戒日王的這次“無遮大會”之“辯論專場”是否專門為這位大唐來的留學生所設,玄奘顯然不僅無負于那爛陀寺當時的聲望,更在日后成就了他于中土東瀛等外國地區(qū)的盛名。
 

  本文初擬于2013年秋,其時曾求教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同事高山杉先生,獲益良多,謹此致謝!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