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深夜,CA168航班緩緩降落在北京首都機場,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回到祖國懷抱。經鑒定,該組8件青銅器為春秋早期曾國高等級貴族墓葬出土文物,被整體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9月17日,這組青銅器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與其同臺的還有來自全國12個省市、18家文博單位的600余件文物。它們都曾漂泊海外,是15萬余件回歸文物的縮影,講述著曲折的“回家”之路。而文物的聚散離合,也折射了國家的治亂興衰。
故事從《永樂大典》開始
19世紀中葉,列強的堅船利炮驚醒了清廷天朝上國的迷夢。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萬園之園圓明園被付之一炬,珍貴文物被掠西去。此后,禮器、典籍、雕塑、壁畫……大量文物由于戰(zhàn)爭劫掠、文化掠奪、非法貿易而流失異鄉(xiāng)。
新中國成立伊始,雖國力維艱、百廢待興,但黨和政府已將遏制文物流失、搶救重要國寶擺上重要議程。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布《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這是新中國第一部文物保護法令。嚴格的文物出口限制,行之有效的文物進出境審查機制,迅速扭轉了鴉片戰(zhàn)爭以來文物大量流失的局面。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德國士兵曾從北京的翰林院搶走3冊《永樂大典》,后收藏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圖書館。1955年12月11日,前民主德國總理格羅提渥向中國返還了這3冊《永樂大典》和10面義和團旗幟。
當時,周恩來總理在首都體育館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接收了這批文物,并在答辭中說:“中國人民十分珍重自己祖先光榮斗爭的歷史和文物。因此,我們以崇敬的心情來接受這個偉大友誼的禮物……中國人民堅決相信,這些所謂戰(zhàn)利品和那部分領土,總有一天要歸還給自己祖國的。”
此前,在1951年、1954年和1958年,蘇聯也向我國返還了64冊《永樂大典》。外國政府向新中國返還的這兩批流失文物,翻開了中國流失文物回歸歷程的新篇章。
民國以來,由于連年戰(zhàn)亂,大量珍貴文物流至香港。新中國成立后,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成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專門在香港從事珍貴文物搶救工作,其中就包括稀世珍品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
《中秋帖》《伯遠帖》和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快雪時晴帖》,被乾隆稱為“三希”。清末,中秋、伯遠二帖被溥儀帶出紫禁城,幾易其手,輾轉至港。1951年10月,鄭振鐸得悉“二希”正詢價出售的消息后,立即啟動文物搶救工作,最終成功購回,結束了兩件國寶長達數十年顛沛流離的命運。
此后幾年間,“文物小組”有計劃地征集了唐代韓滉《五牛圖》、五代董源《瀟湘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宋摹本)、宋徽宗趙佶《祥龍石圖》等重要文物。
中外藏家捐贈文物
在文物回歸之路上,不能忘記一些收藏家的名字,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大量中國文物。
楊銓(1898-1967)年少時移居香港,痛心于祖國文物因盜賣而散失的狀況,立志要窮畢生之力收藏保護中華文物。1946年,楊銓向郭沫若表示,要把個人所藏文物無條件捐獻給“可信任政府”。新中國成立后,1959年至1964年間,他將其珍藏的5000余件文物捐贈給廣州市政府,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政府接受的最大規(guī)模的文物捐贈。這批文物包括陶瓷、銅器、玉石器、漆木竹器、文具等,涵蓋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大部分劃撥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收藏,奠定了該館館藏的基礎。
侯寶璋(1893-1967)是蜚聲海內外的病理學專家,新中國成立后受周恩來總理之邀,舉家歸國,曾任中國醫(yī)科大學副校長。在醫(yī)學研究之余,侯寶璋也是一位文物收藏家和鑒賞家。在港期間,他傾力收購流失文物,回國時悉數攜歸。1963年至1972年間,侯寶璋及其家屬先后數次將家藏的2000余件文物無償捐獻故宮博物院。
莊萬里(1899-1965)是僑居菲律賓的中國著名企業(yè)家、收藏家。他早年曾言:“吾將盡量搜求近幾百年來失散于異域之我國文化古物,藉以保存國寶,一俟將來運回祖國,或擇地設館庋藏,以供同好研究,或交請中央政府,以盡獻曝之誠。”在莊萬里逝世后,其兒女秉承父親遺志,將莊萬里珍藏的232件書畫作品捐贈給上海博物館。此后,莊氏家族又將購于香港的宋代《秋山蕭寺圖卷》捐贈給上海博物館。
在這些慷慨的捐贈者中,也有外國友人的身影,頤和園文物回歸就是其中動人的一筆。1975年,英國安布羅斯·哈丁博士無償贈還了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自清漪園(頤和園前身)的清代銅鶴等文物。
頤和園寶云閣銅殿建于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銅殿梁柱、斗拱、椽瓦、匾聯等全部構件采用傳統的“撥蠟法”和“掰沙法”工藝鑄造。1900年,頤和園被八國聯軍劫掠,寶云閣銅殿10扇銅窗流失至法國。
1992年前后,美國工商保險公司董事長莫里斯·格林伯格偶然獲知了10扇銅窗的下落,以重金于1993年7月購得這批銅窗,無償贈還中國。1993年12月3日,銅窗復位安裝工程在頤和園竣工,銅窗終于得以重歸于寶云閣。銅殿巍然,讓后人宛然想見當年的萬壽風光、清漪秀色。
追索文物法制化、專業(yè)化、全球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物事業(yè)迅速步入法制化、專業(yè)化的快車道,也實現了與全球化、國際化的融合接軌。
1995年3月,倫敦警方截獲兩批走私文物藝術品,其中包括大量疑似源自中國的文物。國家文物局緊急派員赴英開展文物鑒別認定,確認了其中3400余件為中國流失文物。經過為期一年的艱難談判,1998年1月,走私嫌疑人終于承認這批文物的所有權歸屬中國,同意將其歸還。同年3月,這批珍貴流失文物終于回到祖國懷抱。
這是目前我國最大規(guī)模的流失文物追索,在此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協商談判、執(zhí)法合作、司法訴訟相結合的追索模式,對日后的流失文物追索工作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1994年6月,河北省曲陽縣的王處直墓遭盜掘,被盜文物幾經轉賣,流失海外。2000年2月,我國學者在美國偶然發(fā)現,某拍賣行即將拍賣疑似王處直墓被盜浮雕武士石刻。消息傳回國內,經河北省文物局研究確認,國家文物局立即啟動文物追索工作。2001年3月,在經歷一年的審判后,美國紐約州南區(qū)地方法院作出返還文物的最終裁決。同年5月26日,這塊浮雕武士石刻回歸中國。
王處直墓武士浮雕石刻的回歸,是我國首次成功叫停國際流失文物商業(yè)拍賣,開了中美兩個大國之間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合作的先河。而富有傳奇性的浮雕武士合璧歸來,顯示著國際社會對中國流失文物追索工作日益深入的理解與支持。
20世紀初,洛陽龍門石窟遭到嚴重的破壞與盜鑿,許多精美造像流失海外。古陽洞、蓮花洞、火頂洞、萬佛洞、看經寺等遭到的破壞尤為嚴重,很多石窟的佛雕長期“身首異處”。其中,看經寺浮雕羅漢像在20世紀30年代被盜后,曾現身歐美拍賣會上,后被捐贈給加拿大國家美術館收藏。
2001年4月,經過雙方友好協商,加拿大國家美術館將文物無償返還給中國。這是我國政府首次促成國外重要文物收藏機構退藏并返還流失文物,對解決歷史上流失文物追索難題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
2008年1月,流失日本14年之久的北魏朝青石圓雕蟬冠菩薩石立像回歸故土,入藏山東省博物館;2008年4月,從丹麥哥本哈根回歸156件被盜中國文物;2010年-2011年,被盜走私至美國的唐貞順皇后陵墓石槨和壁畫,返還中國,入藏陜西歷史博物館;2014年,流失海外百余年的皿方罍身首合璧,入藏湖南省博物館;2015年,甘肅大堡子山秦公遺址被盜的52片金飾片,退出法國吉美博物館館藏,交還中國;2018年,流失英國的圓明園舊藏青銅虎鎣,由境外買家捐贈給中國國家文物局;2019年4月,歷經12年的漫長追索,從意大利返還的796件(套)中國流失文物重回祖國懷抱……
文物流失,漸成過去時;文物回歸,正在進行時。而最后想講的這個故事,有關一口鐘,又要回到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
1884年,為紀念抗擊英法聯軍殉國的直隸提督樂善,鑄造了一口“樂威毅公祠”鐵鐘。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大沽口,鐵鐘被英國士兵掠走并運回英國,作為戰(zhàn)利品存放于樸茨茅斯市維多利亞公園內。2003年夏天,古鐘被一名中國留學生偶然發(fā)現,天津市政府和海外華人華僑為古鐘的回歸奔走呼吁。最終,英國議會通過了無償返還文物的提案,2005年7月,離家百余年的大沽古鐘重歸故里。
大沽古鐘外壁上段鑄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8個大字——這在積貧積弱的時代是人們對國家太平、人民安樂的祈愿。在今天,這成為現實。
轉自:中國青年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