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語境下 如何用好文藝評論這把劍


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1-16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評論人的全媒體時代,文藝評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在復雜多元的文化生態(tài)下,文藝評論如何應對輿論格局的調整和媒介融合的推進,如何在喧嘩聲中發(fā)出強有力的引導聲音,使之真正起到為文藝作品“正衣冠”和引領文藝創(chuàng)作方向潮流的作用,這是當前評論界亟須正視的問題。在前不久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視聽專委會、太原師范學院影視藝術系和文學院主辦的“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新媒介生態(tài)下文藝評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圍繞媒介生態(tài)下文藝評論面臨的現狀和問題,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文藝評論的發(fā)展與再審視展開研討,為全媒體語境下文藝評論如何提高權威性、公信力和有效性建言獻策。


  新媒介生態(tài)下


  文藝評論面臨機遇和挑戰(zhàn)


  自改革開放以來,文藝評論的傳播和接受從未如今天這般便捷和迅速。如今,在移動終端發(fā)一條微博、微信,在朋友圈寫幾行感想、隨筆,在微信公眾號上寫幾句評論,這些只言片語的影響力與傳播力在新媒體時代已不可小視。對此,中國文聯原副主席夏潮說:“隨著全媒體時代文藝批評主體、載體、工具、方式的改變,文藝批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目的意義、話語體系和評價機制均發(fā)生了變化。比如,網絡時代新媒介下的文藝批評有許多都是短的、碎的,在語言和表達方式上跟傳統的評論有所不同。面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我們需要加強研究,填補文藝批評自身的發(fā)展缺陷,推進文藝評論對創(chuàng)作的引導和對受眾文化審美的認知。”


  談到當前文藝評論話語主體的龐雜多元和批評載體、場域的遷徙更迭,山西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主席杜學文總結說:“當前的評論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以欣賞者為主體的賞評,特點是具有即時性和敏感性,能帶來經濟效應;二是輿評即輿論評論,特點是影響力大,具有新聞色彩,抓人眼球;三是理評即真正意義上的評論,特點是具有更強的系統性和引領性。這三者各有不同,應取其優(yōu)長、相互借鑒。”


  回顧文藝評論40年走過的歷程,河北省影視家協會駐會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電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汪帆深有感觸地說,伴隨改革開放發(fā)展歷程,中國文藝批評家的角色和地位也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一方面,評論界涌現出了一批敢于批評的專業(yè)文藝評論骨干,他們成為推動中國當代文藝發(fā)展的主力軍;另一方面,評論家的角色經歷了從輝煌走向衰微的歷程,這其中既有時代變化的因素,也有評論家自身的原因。在新媒介生態(tài)下,評論家要重塑社會責任與批評精神,力求用優(yōu)質的評論使文藝創(chuàng)作走得更深遠。


  新媒體時代的


  文藝評論如何發(fā)展創(chuàng)新


  新媒介的快速發(fā)展,為文藝評論開拓了廣闊的發(fā)聲渠道和言說空間。然而,互聯網時代海量意見的生成也暴露出文藝評論棱角鈍化和公信力缺失的危機。面對輿論陣地的開放和話語權的位移,新媒體語境下的文藝評論該如何作為?對此,山西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薛晉文說:“隨著新媒體時代文藝評論門檻的降低,文藝評論海量生成,質量堪憂,出現數量和質量的嚴重不對等,導致主流話語得不到信任,庸俗的內容廣泛傳播,為此,評論界應處理好主流與支流的關系,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評論家應樹立堅實的文藝理想和文藝信仰,努力介入社會歷史的現場,秉持現實主義的批判立場,葆有為人民代言的氣場,敢于向一些謊話和假話較真,以出世的境界尋覓入世的批評真理。”


  “如今的新媒體評論人和傳統評論人在寫作‘套路’上不太一樣,前者由于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視野開闊、見解犀利,常能從意想不到的角度發(fā)表令人眼前一亮的評論;后者有些人學術味兒太濃,總習慣性地從專業(yè)出發(fā),結果反而把自己限定在一種類型上。”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視聽藝術委員會主任張德祥認為,新媒體時代的文藝評論貴在重拾棱角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在他看來,雖然新媒體時代的文藝評論良莠不齊,但它們給評論界帶來了全新的活力和嶄新的視角。


  談到新媒體時代文藝評論機制和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新,陜西省電影家協會主席、西北大學影視學院院長張阿利補充說:“新媒介評論比傳統媒介有更強的即時性、互動性,而且這種互動性是多維視角的,一部影片上映,大家同步進行觀賞評論,通過豆瓣、時光網、貓眼電影等新的媒介社交平臺自發(fā)評論打分,馬上就可以看到有多少閱讀量、點擊率、評論量,這種受眾間的多維互動和同步數據增長的數理性表達是傳統媒介無法比擬的。傳統評論者需要關注、運用好新媒體,同時接納新的表達方式、傾聽新的聲音,共同提升評論質量和水平。”


  主流文藝評論


  應發(fā)出強有力的聲音


  面對多元思想文化和多種話語體系的并存和競爭,專業(yè)理性的文藝批評不僅不能弱化,反而應背負起更大的責任。在媒介生態(tài)多樣化的當下,主流的文藝評論如何才能發(fā)出強有力的聲音?原解放軍藝術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邊國力認為,要捍衛(wèi)主流評論的生命線,必須敢于說真話。在他看來,任何時候求真都是文藝評論不可忽視的根本價值取向。


  《當代電視》雜志副主編王軍強建議,在新媒體語境下,文藝評論工作者必須練好內功,強化職業(yè)操守,積極投身網絡文藝評論,以不失思想高度、審美深度、情感溫度的實事求是、褒優(yōu)貶劣的評論品質,切實壯大主流文藝評論在網絡空間的聲音。他認為,要使評論產生更深遠的影響和效能,評論家要深入生活,從群眾和生活中獲取智慧和營養(yǎng),始終保持對時代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敏銳性;要繼續(xù)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識歷史、觀察社會、分析問題、評價作品;要堅持批評精神,做到講真話、講實話,不被世俗干擾,不為私情左右,在真切的批評和充分的說理中實現褒優(yōu)貶劣、激濁揚清。


  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副主任周由強看來,探討40年來新媒介生態(tài)下文藝評論發(fā)展的未來與趨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何做好新時代的文藝評論工作,他建議評論家把握好以下幾點:一是求真務實、以人為本,深入生活、扎根時代;二是開放包容,不忘初心,守住靈魂,要有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三是全球視野,放眼未來,苦練內功,打磨好批評利劍,做文藝事業(yè)的守望者和時代的先覺者。(趙鳳蘭)


  原標題:全媒體語境下 如何用好文藝評論這把劍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性能提升、服務擴展,北斗三號基本系統建成 性能提升、服務擴展,北斗三號基本系統建成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