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帙浩繁的古籍歷經(jīng)歲月滄桑,記載著千百年來的中華文明故事。今年,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十五周年。十五年來,全國古籍保護狀況得到顯著改善,從漢文古籍到少數(shù)民族文字古籍,一大批珍貴古籍名錄公布,數(shù)千萬冊損毀程度不一的存世古籍得到有重點的分級保存和保護。
其中,經(jīng)過“妙手書醫(yī)”——古籍修復師們的精心修復,更是讓數(shù)百萬葉破損瀕危的珍貴古籍得以“重見天日”,使千百年積淀的歷史和文化得以傳承。
正在國家典籍博物館展出的“妙手傳天祿 丹心鑒古今——國家圖書館藏清宮‘天祿琳瑯’修復項目成果展”,自開展以來吸引了大批觀眾前來參觀。展覽呈現(xiàn)了國家圖書館歷時8年完成的“天祿琳瑯”珍貴古籍修復項目,這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最大的一次針對國圖珍貴古籍的專項修復行動,300余冊一級破損“天祿琳瑯”藏書經(jīng)修復師們的精心修復而重獲“新生”?!囤w城金藏》、《永樂大典》、西夏文獻、敦煌遺書、“天祿琳瑯”珍籍……在有著古籍修復“國家隊”之稱的國家圖書館文獻修復組,一代代古籍修復師用指尖守護故紙里的文明,讓一件件國寶的原始風貌重新展現(xiàn)于世人面前。
古籍,是中華民族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知識體系的載體,以“天祿琳瑯”等為代表的經(jīng)典古籍的重生,正在見證中華文脈的生生不息。
學古不泥古,“天祿琳瑯”歷經(jīng)八年修復
修復難度超出預期,保證古籍安全和修復質(zhì)量永遠被擺在第一位
“補天之手、貫虱之睛、靈慧虛和、心細如發(fā)?!边@是明代周嘉胄在《裝潢志》里提出的裝裱良工應具備的本領。
今天的古籍修復師們依然恪守工匠精神,傳承著為古籍“續(xù)命”的傳統(tǒng)技藝。走進國家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室,工作臺旁,埋首伏案的修復師們,手持各式修復工具,用最精準的老手藝在修復破損的古籍。每個看似輕盈的動作,都是修復師經(jīng)過千百次練習后達到的精準與穩(wěn)健。
“天祿琳瑯”是國家圖書館繼成功修復《趙城金藏》《永樂大典》、西夏文獻、敦煌遺書等珍貴文獻之后,又一次文物級別高、數(shù)量大的專項修復工程。
從古稀之年的國家級非遺傳人,到90后年輕修復師,國家圖書館文獻修復組幾乎投入了全部力量修復破損的“天祿琳瑯”,最終讓300多冊一級破損的珍貴古籍重獲“新生”。
不同于清代編修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天祿琳瑯”是清代宮廷善本特藏。乾隆九年(1744年),清高宗弘歷命內(nèi)廷翰林院擇善本進呈御覽,列架收藏于乾清宮東側(cè)的昭仁殿,御筆親題匾聯(lián),賜名“天祿琳瑯”,主要典藏宋、元、明刊本及影寫宋本等珍稀古籍。清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波及昭仁殿,“天祿琳瑯”付之一炬。嘉慶皇帝敕令重修昭仁殿,并命大臣重新甄選御花園與宮中各殿所藏珍籍,用7個月完成選目,重建“天祿琳瑯”藏書。
“天祿琳瑯”項目首席專家、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資深修復師朱振彬介紹,2013年6月,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完成了“天祿琳瑯”未編書的編目并對其進行了破損情況調(diào)查。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館藏270余部3500余冊“天祿琳瑯”古籍中,約10%即300余冊存在嚴重的紙張糟朽、絮化、粘連、裝幀解體等問題,屬一級破損,急需搶救性修復。
朱振彬介紹,“天祿琳瑯”藏書年代跨度大,破損情況復雜、修復材料多樣,因此修復難度和挑戰(zhàn)是前所未有的。酸化、老化、霉蝕、粘連、蟲蛀、鼠嚙、絮化、撕裂、缺損、燼毀、線斷等破損問題在“天祿琳瑯”藏書中均有不同程度分布?!肮馐切迯陀眉埖拇箢悾桶ㄖ窦?、皮紙、混料紙、宣紙、草紙等,并且這些紙還分不同的厚度、色澤、簾紋。修復用的絲織品,也包括絹、綾、錦、柞綢、絲線等。正是由于材質(zhì)和其破損問題如此多樣,因此修復方案就不可能統(tǒng)一。在實際操作中,‘天祿琳瑯’每一冊書的修復,都是獨立案例?!敝煺癖蛘f。
古籍的“病癥”,每一種都不好對付。有些幾乎褶皺成一團的書葉,修復師們要耗費一整天甚至幾天來慢慢展平修復,哪怕一片小小的紙屑都要小心整理分析,努力歸位。為選擇修復紙張和實現(xiàn)染色效果,他們反復地討論、試驗,甚至嘗試遵循古法,嚴格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手工造紙技術自己抄造紙張。
朱振彬介紹,《丹淵集》是整個修復項目里最難修的一本。拿到它時,它已經(jīng)是“書磚”,粘連特別厲害,后來用濕揭的方式,用籠屜一點點蒸,光是揭開就用了十幾天。
“天祿琳瑯”修復中還遇到一個難題——大多藏書中都可見前人修復的痕跡,這些痕跡,是清除還是保留?比如《宋板班馬字類》1部3冊,修復前書葉表面褶皺不平,究其原因是前人修補時將襯紙整體當做修補蟲蛀的補紙,將書葉與襯紙通過蟲蛀處的糨糊黏合了起來。由于施漿處與未施漿處紙張力不同,導致書葉表面大量褶皺。修復專家反復評估后認為,修補的根本目的,是延長古籍自身壽命,這樣的前人操作痕跡不利于古籍保護,需要進行整改。
歷時8年,損毀嚴重的300余冊“天祿琳瑯”藏書終于修復完成?!伴_始預計的修復時間是4到5年,最終花了8年。這是因為修復難度超出預期,也是因為保證古籍安全和修復質(zhì)量永遠被擺在第一位。圍繞‘整舊如舊’的修復原則形成了一個個更加具體、細化的課題,修復理念方面實現(xiàn)了新的突破,做到了‘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敝煺癖蚪榻B說。
埋首故紙間,妙手補千年
年輕一代修復師,對工作有著內(nèi)化成本能的熱愛,接續(xù)口傳心授的技藝,為古籍延續(xù)生命
國家圖書館現(xiàn)有古籍修復師22人,青年修復師占比超過70%。最近,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聯(lián)合國家圖書館開展的古籍保護公益項目取得新進展,敦煌遺書、頤和園“樣式雷”建筑圖檔以及一些傳世名碑拓片,正在他們的手中重現(xiàn)光彩。
青年修復師是古籍修復“國家隊”的年輕力量。他們盡管有著不同的求學背景、不同的專業(yè)興趣方向,但共同之處是對古籍修復工作都有著內(nèi)化為本能的熱愛。
記者見到侯郁然時,她正在悉心修復一幅敦煌遺書的卷軸,手邊放著許多碎小的補紙,從她的每個動作中,都能看到“手藝人”特有的細心、耐心與嚴謹。她本科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系,又按照自己的興趣,赴英國倫敦藝術大學攻讀紙制品修復專業(yè)碩士,2010年碩士畢業(yè)就加入了國家圖書館文獻修復組,做修復師的12年中,許多珍貴的古籍經(jīng)她的雙手重獲新生。她印象最深刻的是2015年4月國家圖書館入藏的三件國寶級早期雕版印刷品。其中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刻本《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jīng)一卷》,僅比咸通九年《金剛經(jīng)》晚59年,為國內(nèi)已知有紀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彌補了中國作為雕版印刷術發(fā)明的故鄉(xiāng)卻無早期實物的遺憾。
侯郁然說,這件珍貴古籍屬于一級破損,古籍版本專家和修復專家共同商討修復方案后,決定對文獻用紙再造復制,為保證補紙顏色與佛經(jīng)協(xié)調(diào)一致,還采用了古法植物染料對補紙進行染潢,最大限度地做到“修舊如舊,最小干預”。最終使般若妙諦,風采重光。
“書和書、紙和紙都有著很大區(qū)別?!焙钣羧徽f,“修復工作中,當我見過的古籍類型越多,就越知道該使用什么方法來應對,不會再像開始時那樣‘發(fā)憷’了,這也是不停跟老師傅們學習的過程。”
而對于修復組的90后楊凡來說,對這份工作的熱愛可以讓她克服任何困難。楊凡2017年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碩士畢業(yè)后加入了文獻修復組,在成為古籍修復師之前,她主要致力于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研究。
從做研究到做“手藝活”,這個自稱從小手工就不太好的女孩坦言“很有挑戰(zhàn)”。最初“學藝”時,她看著老師們拿著工具修古書,那工具就跟老師的手一樣精準可靠,可輪到自己,“就沒那么有感覺了”。
經(jīng)過悉心的揣摩、無數(shù)次的練習后,她的雙手漸漸達到了精準與穩(wěn)健。2020年,她參與修復的《祠堂畫像》在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上獲得了一等獎。她也對自己的動手能力更為自信了,“這門技藝的傳承靠書本知識是不夠的,需要在老師的帶領下,在實踐和練習中習得,現(xiàn)在我上手感覺更自信了?!睏罘舱f。
埋首故紙間,妙手補千年。年輕一代修復師,接續(xù)前輩們口傳心授的技藝,繼續(xù)與時間賽跑,為古籍延續(xù)生命。
全國古籍修復超385萬葉
全國圖書館系統(tǒng)古籍修復人才從十多年前的不足100人增至1000余人
國家圖書館早在京師圖書館時期,就配備了文獻修復人員。1949年至1965年,《趙城金藏》全面修復,讓殘破的國寶級珍貴文獻獲得新生,其后敦煌遺書、《永樂大典》、西夏文獻、“天祿琳瑯”陸續(xù)得到修復。
2007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在全國大力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同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國家圖書館掛牌。
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蘇品紅介紹,實施了15年的“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是我國歷史上首次由國家主持開展的全國性古籍保護工程,對全國古籍情況進行全面深入的普查,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對古籍的分級管理、保護修復、整理出版、研究利用等。
“十多年前,我們在進行摸底時發(fā)現(xiàn),全國圖書館系統(tǒng)的修復師不足100名,年齡多在40歲以上。當時的古籍工作,屬于各個圖書館比較邊緣化的工作,古籍保護力量也比較薄弱。自從‘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之后,這些局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碧K品紅介紹,由于古籍修復是一門手工技藝,因此在加強人才培養(yǎng)方面,盡量實行師帶徒、手把手的培養(yǎng)方式。
2010年,全國設立了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2013年6月,文化部委托國家圖書館成立了“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由國家級的非遺傳承人以“師帶徒”的形式傳習技藝,附設3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至今已累計舉辦古籍保護各類培訓班500余期,培訓學員超過2萬人次,覆蓋全國2000余家古籍收藏單位。此外,還通過與高校合作開設古籍保護相關專業(yè),進行人才培養(yǎng)。
“在‘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整體的推動下,古籍修復的人才得到了成長,慢慢的新老交替,而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做這項工作,所以我們沒有‘青黃不接’,不僅接上了,而且還接得比較好!”蘇品紅說,“在‘天祿琳瑯’的修復中也采用了‘師帶徒’模式,很多年輕修復師通過這個項目很快成長了起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收獲?!?br/>
如今,通過師徒傳承、在職培訓、高校教學的“三駕馬車”,全國圖書館系統(tǒng)古籍修復人才從十多年前的不足100人增至1000余人,年輕人成為主力,半數(shù)擁有本科、碩士或博士學位,形成了專業(yè)化高、創(chuàng)新力強、結(jié)構(gòu)穩(wěn)定的高素質(zhì)古籍保護人才隊伍。
統(tǒng)計顯示,十余年來,依托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全國的古籍修復總量已超過385萬葉。
蘇品紅介紹,今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擴大古籍保護修復人才規(guī)模,提升古籍修復能力,加強瀕危古籍搶救性修復;制定古籍類文物定級標準,加強古籍類文物保護?!跋乱徊?,我們會推動將古籍定級標準納入文物定級標準體系,促進古籍保護與文物保護相融合。這樣,對于瀕危珍貴古籍文獻,就會更加注意去保護好它?!?br/>
書比人壽,“修書需要技術以外的知識”
修書就是盡最大努力延長古籍的壽命,讓我們古老的文明世代相傳
每個工作日上午,70歲的杜偉生都會出現(xiàn)在國家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室,這已成為一種習慣。2012年退休之后,他被返聘回國家圖書館,除了繼續(xù)修復工作,還會指點年輕修復師。
杜偉生是古籍修復技藝的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經(jīng)手修復的珍貴古籍,有敦煌遺書、《文苑英華》《永樂大典》、西夏文獻等,1991年至2002年的敦煌遺書修復項目就是在他主持下完成,他還曾赴大英圖書館修復整理敦煌遺書。
回憶起自己22歲從部隊退伍,被分配到國家圖書館的圖書修整組,從對古籍修復一無所知,到慢慢上手,杜偉生至今記憶猶新,“當時圖書修整組里只有我一個年輕人,師傅們都四五十歲以上,我的師父肖振邦、肖順華原先都是在琉璃廠做古籍修復,他們的手藝至少傳承了一百多年。我就跟著師父干,師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這一干就是48年。
修書久了,杜偉生被中國古人的智慧深深折服?!凹垑矍?,敦煌遺書大多為唐朝時期,最早可以上溯到南北朝,保存1500多年了。敦煌遺書的韌性、強度非常好。唐代的紙一般是麻紙和皮紙,纖維比較純、氧化程度低、保存時間長。南北朝的紙比唐代的更好,紙漿的質(zhì)量、抄紙的技術都比唐代要高。有的敦煌遺書里甚至會寫上用紙多少張,連半張紙也要注明,因為那時候紙是奢侈品,得到紙是不容易的事。從千年以前的古代用紙,能體會到中國古人的智慧。”
敦煌遺書修復之前,1987年,中國科學院研究員潘吉星先生來館里做講座,他從紙的纖維層面來研究分析敦煌遺書,這讓杜偉生受到極大的觸動?!肮偶募埍旧砭褪俏奈?。過去修書還會從古書上找合適的空白紙用來修書,現(xiàn)在的原則是只能添、不能往下拿?,F(xiàn)在認為這些舊紙本身也是文物,所以我們修書用的補紙只能用仿制紙?!?br/>
1990年,他前往大英圖書館幫助修復敦煌遺書,在一件殘卷中揭出了一張非常珍貴的唐代“勑”。英國工作人員不知其意,當?shù)弥@相當于“王的旨意”后,他們大為驚喜。后來,大英圖書館“敦煌國際項目”所用Logo就是這張“勑”上的“勑”字。
明代周嘉胄在《裝潢志》中把書畫修復形容為“病篤延醫(yī)”,“醫(yī)善則隨手而起,醫(yī)不善隨劑而斃”。對于古籍來說,好的修復師如同“良醫(yī)”,杜偉生對此深以為然。
他認為,古籍修復“三分技術,七分經(jīng)驗”,要想做好,更重要的是技術以外的知識。“修復師要懂紙,對傳統(tǒng)手工造紙要有了解,安徽的紙、浙江的紙、福建的紙,特性都不一樣,用來修書的紙不好找。幾千年下來,每個時代的書有每個時代的特點?!倍艂ドf道,“古籍修復是交叉學科,牽扯到古籍版本學,還要懂化學、懂印刷史、造紙史、中國古代書籍史、文化史等等,每本書里面地域文化、地域美學,基礎常識要知道,才能在搶救修復古籍工作中得心應手?!?br/>
比起修書,技藝傳承和人才培養(yǎng)同樣重要。如今,杜偉生在國家圖書館有8個徒弟,還有40多個徒弟分布在全國各地。年輕一代修復師的學識和能力令他倍覺喜悅?!拔业膸煾改且淮?,很懂版本學,不太懂古漢語。到我這輩能讀古漢語了,再到下一代年輕人,他們大都是研究生畢業(yè),掌握技術之外的東西比我們這代人強多了?,F(xiàn)在,顯微鏡能看到纖維、儀器能測定紙張厚度,修復也更加精準高效。新一代成長起來后肯定比過去強,這樣技術才能往前發(fā)展。”
這位專注古籍修復將近半世紀的“古籍醫(yī)生”,把賡續(xù)文脈看成人生大事,“古籍有修復周期,修過一次后,壽命再延續(xù)200年不成問題。老話講,古書‘百部存一’,今天講增強文化自信,留下來的珍貴古籍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修書就是盡最大努力延長古籍的壽命,讓我們古老的文明世代相傳?!?/p>
轉(zhuǎn)自:文匯報
【版權(quán)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quán)作品,轉(zhuǎn)載時須獲得授權(quán)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quán)力。凡轉(zhuǎn)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