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午,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首場“黨代表通道”上,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文物和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有助于促進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理解,消除分歧。故宮承載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要將其建成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
對此,王旭東闡釋道: “這與我從事的工作有關,也與我30多年文物保護的實踐、成長經歷有關系?!痹谒磥恚鼗湍呖咦怨?世紀開鑿以來,整整持續(xù)了1000年,見證了來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不斷中國化的過程,也見證了佛教藝術不斷中國化的過程;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到今年已有602年的歷史,皇家古建筑群及其收藏的文物承載的是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從這兩處遺產中間,我們看到了一種開放包容、交流互鑒的文化態(tài)度,也因此有了巨大的生命力?!?王旭東說。
“故宮博物院肩負著保護并傳承弘揚故宮所承載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我們提出了‘四大愿景’:要建成國際一流的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領者、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王旭東坦言,這樣的使命僅僅靠故宮博物院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社會各界甚至國際同行的參與。
圍繞建成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這一重要愿景,王旭東介紹,他們將開展幾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文物互換展覽,既要“走出去”,也要引進其他國家的文物到故宮博物院進行展覽,還可以一起策劃跨文化的比較展覽。第二是學術交流,五屆“太和論壇”已經進行了相關探索,未來將繼續(xù)邀請不同國家學者開展學術交流。第三是人員交流,推出“太和學者計劃”,讓故宮博物院的學者,尤其是年輕學者“走出去”,到世界各個國家的博物館、大學、文化機構去學習、交流,向國際同行講述中國故事。同時,邀請世界各個國家的專家學者來到故宮博物院進行研究,以他們的視角來看故宮承載的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此外,故宮博物院還有兩個國際組織的培訓機構,為中國以及其他國家培養(yǎng)文物保護和博物館人才。
轉自:中國旅游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