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事正心——讀《名山書論》


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1-19





  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職于藝”者要再“進于道”,而“志于道”者不妨“游于藝”。由于“職”、“游”的不同,所以,對于同一門藝術,二者的認識有時不免會發(fā)生相當?shù)姆制纾绕湓跁嬎囆g上更是如此。近讀《名山書論》(《名山叢書》卷一),其所倡與平時習見的專業(yè)書家的觀點,便大有徑庭之處,但又似可以作為專業(yè)書家的參考。

  錢名山先生無意作書家。他一生的學問,全根柢于經史尤其是《春秋》之學,于《左氏》《公羊》《穀梁》三傳多有發(fā)明而尤重《左傳》,識者以為“精思獨創(chuàng),實清儒著述中所未嘗有”。但不同于作為專家的經學家、史學家、《春秋》學家,他不是把經史、《春秋》作為研究的“學術”,而是作為貫穿于日常生活、立身處世包括“余事”之書法的“學養(yǎng)”。這一點,從他的《名山書論》尤其可以看得清楚。名山先生作書,迥異于近世專業(yè)書家的懸腕、懸肘,即使作盈尺的大字,他也是手腕靠在桌面上的??箲?zhàn)期間鬻書賑濟難民,甚至寫到把手腕磨礪出血!他的弟子謝稚柳先生作書,同樣也是如此。對這種書寫方式,可能當時便有人提出質疑,因此,他在《名山書論》中用大量篇幅論證了古人作書未必“以懸手(即懸腕、懸肘)為法”。但我以為名山先生書論的主要價值并不在此,因為“執(zhí)筆無定法”,懸手還是不懸手,更是各人的習慣問題,二法盡可并存,不必執(zhí)此而斥彼。

  在我看來,《名山書論》的最大創(chuàng)見有三。一是“行其所無事”。什么是“行其所無事”呢?就是書法最基本的規(guī)矩法則,“是‘畫’,還他平;是‘豎’,還他直;是‘口’,還他方;是‘田’,還他四孔均勻;是‘林’,還他兩木齊整;‘川’、‘三’,還他兩夾清明;‘齊’、‘靈’,還他左右輕重如一;長的還他長,短的還他短,扁的還他扁,如此,則所謂‘行其所無事’也。俗書之壞,只為習氣多。凡所謂習氣多,皆非字之固有者,皆作偽,心勞口拙之類也”。又說:“奇形怪狀,一切皆是野狐禪。夫道若大路然,書猶如是也。所見書家,方其初學,彌為近理,及其成家,必入丑怪。一入歧途,永無出路。故曰:中庸不可能也。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橫平豎直,是寫字的基本準則,當然不是水平、垂直而不妨右上、左偏,但移步不換形,決不能把橫寫成不平到不成橫,豎寫成不直到不成豎。這就是《論語》中“博學于文”、“亦步亦趨”,“無過無不及”,和韓愈《進學解》中“踵常途之役役”的意思。而“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不少書家卻把心力用到了無事生非的“大跨度創(chuàng)新”上去,舍常途而欲“獨辟蹊徑”,弄得“奇形怪狀”以博取觀者的眼球,他認為是不可取的。

  《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名山先生于書法,則可謂“烹小鮮,如治大國”。這個“行其所無事”的書學思想,便通于《春秋》“大一統(tǒng),攘夷狄”的義例。橫平豎直好比周室,變化創(chuàng)新好比諸夏,而“奇形怪狀”便成了夷狄。“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有“用夏變夷”,無“用夷變夏”,這其間的等次彝倫、文化差異,施諸于“治大國”為《春秋》學,施諸于“烹小鮮”便為書學。

  其二是“拼命到自然”。其說:“或問作書如何?曰:‘拼命。’或曰:‘藝之為至者曰自然,拼命不與自然左乎?’曰:‘拼命到自然。’”“拼命”講的是用功,“自然”講的是隨性。用功于規(guī)矩法則,不能進入到“自然”之境便拘執(zhí)于刻意;個性的創(chuàng)造,沒有在規(guī)矩法則上“拼命”用功的基礎便淪于野狐禪。對于名山先生來說,書法只是經史的余事,經時濟世的小道,但“有暇即學書”,不僅可以“消日”養(yǎng)心,而且也可以有補于世道。所以,他的“拼命”,首先在于“敬事”:“因學書悟到先儒一‘敬’字。”《逸周書》“敬事曰恭”;韓愈《進學解》“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蓋事有正余、大小,“敬事”的態(tài)度則一以貫之,無有分別。他的“自然”,在于不存功利心:“為學求益,非善之善者也。學之為益也無形,日計不足,月計有余;月計不足,歲計有余;一歲計之不足,十歲計之有余。假使有益然后學,是無益將不求矣。是故為學之道,當視為吃飯睡覺,當然如此,乃善之善者。夫學書不可求益,臨書不可求工,盡之矣。”他的“拼命到自然”于是便臻于心信手、手信筆之境:“下筆最忌疑,要使心信手、手信筆,則不疑矣。要求其信,莫善于熟。雖然,去一‘疑’字,則天下事皆可為之。孫吳用兵,不過如此,何止于書。”可證他的書學思想,還是從經史之學而來。

  但即使如此,個性的創(chuàng)造還有雅俗、高下之分,并不是只要有個性就是好的,“奇形怪狀”不也是個性,而且是更富于視覺沖擊力的個性嗎?所以,名山先生論書的第三個重要觀點便是“胸中有道理”:“胸中原來無字,所以臨下筆寫出多少奇形怪狀來。問:‘如何胸中便有字?’曰:‘也須要有些道理,有些見識,然后胸中有字。’東坡謂‘胸中有個天然大字’,只是胸中有道理而已。”又說:若王、虞、顏、柳,“大都有高曠絕俗之資,有勤苦不易之志,亦皆為道之一體,未可謂全無道理也。若只是一個世俗人,如何胸中有字來?”這個“道理”,我們今天一般理解為“風雅”。典型的標舉,便是袁中郎、董其昌輩性靈詩文的風流閑雅而“平居大異于俗人”。但在名山先生,更重經史、《春秋》之學,《詩經》國風、大小雅的“溫柔敦厚”“思無邪”,而“平居無異于俗人,臨大事而不奪”。沒有這樣的學養(yǎng),即使在“行其所無事”的基礎上“拼命到自然”,也不過技術之事,藝術的境界是不能高曠的。更遑論有些書家要在無事生非的創(chuàng)意下,帶著強烈的功利目的“拼命”到不“自然”,并把不“自然”當作習慣成“自然”的“創(chuàng)新”風格?

  昔者,歐陽修論“顏(魯)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蘇軾論“(文)與可之文,其德之糟粕;與可之詩,其文之毫末;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皆詩之余。其詩與文,好者蓋寡,有好其德如好其畫者乎?”我于名山先生的書藝、書論,亦作如是觀。讀孔子《春秋》,要在微言中見大義,則讀名山書論,宜于余事中見正心。志道而“游于藝”,與職藝而“進于道”,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者如此。(徐建融)

?  轉自:光明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總編辣報:賈躍亭真會回國還債嗎? 總編辣報:賈躍亭真會回國還債嗎?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